Local cover image
Local cover image
Amazon cover image
Image from Amazon.com
Image from Google Jackets

象征主义与中囯现代诗学 , xiang zheng zhu yi yu zhongguo xian dai xin shi 陈太胜著

By: Material type: TextTextSeries: 文艺学与文化研究丛书. 文化与诗学系列Publication details: 北京 :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Edition: 第1版Description: 250 pages ; 23 cmISBN:
  • 7301098197
Subject(s): DDC classification:
  • 821.88 CTS
Contents:
目录 《文艺学与文化研究丛书》总序 导论:从诗与诗学的双重视界看中国象征主义 第一章 法国象征主义及其全球传播 一、法国象征主义运动 二、波德莱尔的“契合”与“洞观者” 三、魏尔伦的“音乐” 四、兰波的“幻觉者”与“语言炼金术” 五、马拉美的“魅幻之美” 六、瓦雷里的“纯诗” 七、象征主义诗学四要素 八、象征主义的全球传播 第二章 中国象征主义的发生与发展 一、自由诗派与新诗的“中衰” 二、“纯诗化”与中国象征主义的发生 三、中国象征主义简史(1918—1949) 第三章 李金发与穆木天等人的中国早期象征主义 一、李金发:“失败的经验” 二、穆木天:象征主义的诗学与浪漫主义的诗 三、王独清:诗的公式与诗的写作 第四章 梁宗岱与中国象征主义理论 一、中国象征主义诗歌理论家 二、梵乐希(瓦雷里):用文字来创造音乐 ——《保罗梵乐希评传》(1928) 三、新诗创造的方向:经验、传统与语言 ——《论诗》(1931) 四、象征的灵境与赋形 ——《象征主义》(1934) 五、纯诗 ——《谈诗》(1934) 六、法国象征主义诗学的本土化 第五章 现代派诗人与中国象征主义的成熟 一、现代派诗人与象征主义 二、戴望舒:无法避免的“音乐性”与意象的创造 三、卞之琳:“非个人化”与“戏剧性处境” 四、现代派与传统 第六章 前线批评家李健吾 一、倡导作为艺术的批评:在印象与学问之间 二、发现新诗史前沿的前线诗人 三、析《鱼目集》:批评的奇遇 第七章 西南联大诗人与中国象征主义的融合转化 一、西南联大诗人与象征主义 二、冯至:抒写经验之歌 三、穆旦:抒写一个不确定的“我” 结语:象征主义与中国新诗的现代性 附录 中国新文化运动第二期革命的勃兴与夭折 参考文献 索引 后记
Summary: 内容简介 象征主义是具有世界性影响的文学潮流。被中国本土化的象征主义——中国象征主义——构成了中国新诗现代性的核心内容。 本书在法国象征主义运动的背景中,从诗和诗学的双重视界考察中国象征主义在1925-1949年间的发展演变。诗与诗学双重视界的契合与悖离是本书的切人点。通过对诗与诗学文本的细读,本书既考察中国象征主义接受欧洲象征主义影响的一面,也注意到中国象征主义在接受过程中本土化的一面,并将之放在特定的文化语境与个人情境中加以研究。
Star ratings
    Average rating: 0.0 (0 votes)

含参考书目

目录

《文艺学与文化研究丛书》总序
导论:从诗与诗学的双重视界看中国象征主义
第一章 法国象征主义及其全球传播
一、法国象征主义运动
二、波德莱尔的“契合”与“洞观者”
三、魏尔伦的“音乐”
四、兰波的“幻觉者”与“语言炼金术”
五、马拉美的“魅幻之美”
六、瓦雷里的“纯诗”
七、象征主义诗学四要素
八、象征主义的全球传播
第二章 中国象征主义的发生与发展
一、自由诗派与新诗的“中衰”
二、“纯诗化”与中国象征主义的发生
三、中国象征主义简史(1918—1949)
第三章 李金发与穆木天等人的中国早期象征主义
一、李金发:“失败的经验”
二、穆木天:象征主义的诗学与浪漫主义的诗
三、王独清:诗的公式与诗的写作
第四章 梁宗岱与中国象征主义理论
一、中国象征主义诗歌理论家
二、梵乐希(瓦雷里):用文字来创造音乐
——《保罗梵乐希评传》(1928)
三、新诗创造的方向:经验、传统与语言
——《论诗》(1931)
四、象征的灵境与赋形
——《象征主义》(1934)
五、纯诗
——《谈诗》(1934)
六、法国象征主义诗学的本土化
第五章 现代派诗人与中国象征主义的成熟
一、现代派诗人与象征主义
二、戴望舒:无法避免的“音乐性”与意象的创造
三、卞之琳:“非个人化”与“戏剧性处境”
四、现代派与传统
第六章 前线批评家李健吾
一、倡导作为艺术的批评:在印象与学问之间
二、发现新诗史前沿的前线诗人
三、析《鱼目集》:批评的奇遇
第七章 西南联大诗人与中国象征主义的融合转化
一、西南联大诗人与象征主义
二、冯至:抒写经验之歌
三、穆旦:抒写一个不确定的“我”
结语:象征主义与中国新诗的现代性
附录 中国新文化运动第二期革命的勃兴与夭折
参考文献
索引
后记

内容简介

象征主义是具有世界性影响的文学潮流。被中国本土化的象征主义——中国象征主义——构成了中国新诗现代性的核心内容。

本书在法国象征主义运动的背景中,从诗和诗学的双重视界考察中国象征主义在1925-1949年间的发展演变。诗与诗学双重视界的契合与悖离是本书的切人点。通过对诗与诗学文本的细读,本书既考察中国象征主义接受欧洲象征主义影响的一面,也注意到中国象征主义在接受过程中本土化的一面,并将之放在特定的文化语境与个人情境中加以研究。

There are no comments on this title.

to post a comment.

Click on an image to view it in the image viewer

Local cover image

Jalan Lim Lean Teng
11600 Penang, Malaysia

Monday - Friday
9am - 6pm

*Closed on Saturdays, Sundays, and Public Holidays

Tel: (604) 283 1088 ext. 161 (Library)

Email: hculibrary@hju.edu.my

Click here for the feedback form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