Local cover image
Local cover image
Image from Google Jackets

中囯传统文化十五讲 , Zhongguo chuan tong wen hua shi wu jiang / 龚鹏程 著

By: Material type: TextTextSeries: 名家通识讲座书系Publication details: 北京 :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Edition: 第1版Description: 322 pagesISBN:
  • 7301090048 | 978730109004
Subject(s): DDC classification:
  • 630 GPC
Contents:
目录 《名家通识讲座书系》总序 本书系编审委员会 序论 第一讲 体气︰感诸万物 一 不以形体为崇拜对象 二 不以人体为审美对象 三 不以心体为二元对立 四 知觉体验与气类感通 第二讲 饮食︰礼文肇兴 一 上古文明的性质 二 特重饮食的文明 三 饮食思维的传统 四 饮食文明中的人生与宗教 五 饮食文明中的政治与礼教 第三讲 男女︰人伦渐备 一 两性关系的想象 二 姓氏与祖先崇拜 三 始祖高媒与上帝 四 性别思维的特色 第四讲 封建︰立此家邦 一 敬人神 二 立制度 三 厚人伦 四 辨中西 第五讲 道术︰内圣外王 一 封建礼教 二 郁郁乎文 三 礼本太一 第六讲 天人︰通乎神明 一 特殊的神人关系 二 非超越性的天帝 三 非奉诫待救的人 四 自然自在之天道 第七讲 王官︰理性的礼制社会 一 诸子出于王官之学 二 王官本于宗法礼教 三 理性化的支配型态 四 社会变迁下的官学 第八讲 史学︰史官与历史意识 一 “旧法”世传之史 二 旧法世传之“史” 三 旧法“世传”之史 四 历史性的思维 第九讲 用思︰思维模式与方法 一 思维的模式 二 思维的方法 第十讲 抒情︰气感愉悦的世界 一 风气声乐以生万物 二 声歌舞踊以成君子 三 君子兴诗感情成乐 第十一讲 忧患︰德业政治的担当 一 天下︰受命于天的帝国 二 革命︰应顺于民的政权 三 国家︰参错于家族的邦 四 治国︰异于家政的国务 第十二讲 周公︰文化实践的圣王 一 思想史上的周公 二 “轴心期”之谜 三 集大成的创制者 四 中国观的确定者 五 礼乐文德的教化 第十三讲 画歪的脸谱︰孟德斯鸠的中国观 一 想象远方的“异类” 二 贬损“异类”的道德 三 中国国情特殊论 四 亚洲社会停滞论 五 中国观的新典范 六 精神发展的谱系 七 孟德斯鸠在中国 八 由历史发现历史 第十四讲 由法律看西方对中国文化的认知 一 西方的中国法律观 二 总评︰中国法律之性质 三 分论︰法律的实施状况 四 超越偏见与误解 第十五讲 华夏文明的异化与再生﹀ 一 演化、变化、异化︰文明转变与发展的模式 二 变动中的文化︰当代中国的文化处境 三 流动的传统与再生的文明 四 大陆、台湾、海外︰全球化与华夏文明的新动向 后记
Summary: 内容简介 中华传统文化,在“五四运动”以后颇不易谈。有人褒扬之,说它怎麽好,必有人厌弃之,说它怎麽怎麽坏,而且遗毒至今,让我们抬不起头来。而称颂的或批判的,对于传统文化到底内涵如何,却往往同样不甚了了,各以偏见与误解抵死相争。本书不想再重复那些争论,独闢蹊径,由“人”的角度切入,就人的体气、饮食、男女、家庭、社会关系、天人关系、历史意识、思维模式、感性世界、德业担当、文化实践等各层面,说明古代文化在这些方面如何处理,其所形成之文化,在与世界其他文化的比较中,又显示了什麽型态、有什麽优缺点。对于近代中西文化交流中出现的一些误解,则正本溯源,说明其致误之由来。对华夏文明在现代变迁异化后之再生的可能,也有一些期许。 本书注意知识的相对稳定性,重点突出,通俗易懂,又能适当接触学科前沿,引发跨学科的思考和学习的兴趣。该书采用学术讲座的风格,有意保留讲课的口气和生动的文风,有“讲”的现场感,比较亲切、有趣。 本书的拟想读者主要是青年,适合社会上一般读者作为提高文化素养的普及性读物;如果用作大学通识课教材,教员上课时可以参照其框架和基本内容,再加补充发挥;或者预先指定学生阅读某些章节,上课时组织学生讨论;也可以把本书系作为参考教材。
Star ratings
    Average rating: 0.0 (0 votes)

目录

《名家通识讲座书系》总序
本书系编审委员会
序论
第一讲 体气︰感诸万物
一 不以形体为崇拜对象
二 不以人体为审美对象
三 不以心体为二元对立
四 知觉体验与气类感通
第二讲 饮食︰礼文肇兴
一 上古文明的性质
二 特重饮食的文明
三 饮食思维的传统
四 饮食文明中的人生与宗教
五 饮食文明中的政治与礼教
第三讲 男女︰人伦渐备
一 两性关系的想象
二 姓氏与祖先崇拜
三 始祖高媒与上帝
四 性别思维的特色
第四讲 封建︰立此家邦
一 敬人神
二 立制度
三 厚人伦
四 辨中西
第五讲 道术︰内圣外王
一 封建礼教
二 郁郁乎文
三 礼本太一
第六讲 天人︰通乎神明
一 特殊的神人关系
二 非超越性的天帝
三 非奉诫待救的人
四 自然自在之天道
第七讲 王官︰理性的礼制社会
一 诸子出于王官之学
二 王官本于宗法礼教
三 理性化的支配型态
四 社会变迁下的官学
第八讲 史学︰史官与历史意识
一 “旧法”世传之史
二 旧法世传之“史”
三 旧法“世传”之史
四 历史性的思维
第九讲 用思︰思维模式与方法
一 思维的模式
二 思维的方法
第十讲 抒情︰气感愉悦的世界
一 风气声乐以生万物
二 声歌舞踊以成君子
三 君子兴诗感情成乐
第十一讲 忧患︰德业政治的担当
一 天下︰受命于天的帝国
二 革命︰应顺于民的政权
三 国家︰参错于家族的邦
四 治国︰异于家政的国务
第十二讲 周公︰文化实践的圣王
一 思想史上的周公
二 “轴心期”之谜
三 集大成的创制者
四 中国观的确定者
五 礼乐文德的教化
第十三讲 画歪的脸谱︰孟德斯鸠的中国观
一 想象远方的“异类”
二 贬损“异类”的道德
三 中国国情特殊论
四 亚洲社会停滞论
五 中国观的新典范
六 精神发展的谱系
七 孟德斯鸠在中国
八 由历史发现历史
第十四讲 由法律看西方对中国文化的认知
一 西方的中国法律观
二 总评︰中国法律之性质
三 分论︰法律的实施状况
四 超越偏见与误解
第十五讲 华夏文明的异化与再生﹀
一 演化、变化、异化︰文明转变与发展的模式
二 变动中的文化︰当代中国的文化处境
三 流动的传统与再生的文明
四 大陆、台湾、海外︰全球化与华夏文明的新动向
后记

内容简介

中华传统文化,在“五四运动”以后颇不易谈。有人褒扬之,说它怎麽好,必有人厌弃之,说它怎麽怎麽坏,而且遗毒至今,让我们抬不起头来。而称颂的或批判的,对于传统文化到底内涵如何,却往往同样不甚了了,各以偏见与误解抵死相争。本书不想再重复那些争论,独闢蹊径,由“人”的角度切入,就人的体气、饮食、男女、家庭、社会关系、天人关系、历史意识、思维模式、感性世界、德业担当、文化实践等各层面,说明古代文化在这些方面如何处理,其所形成之文化,在与世界其他文化的比较中,又显示了什麽型态、有什麽优缺点。对于近代中西文化交流中出现的一些误解,则正本溯源,说明其致误之由来。对华夏文明在现代变迁异化后之再生的可能,也有一些期许。

本书注意知识的相对稳定性,重点突出,通俗易懂,又能适当接触学科前沿,引发跨学科的思考和学习的兴趣。该书采用学术讲座的风格,有意保留讲课的口气和生动的文风,有“讲”的现场感,比较亲切、有趣。 本书的拟想读者主要是青年,适合社会上一般读者作为提高文化素养的普及性读物;如果用作大学通识课教材,教员上课时可以参照其框架和基本内容,再加补充发挥;或者预先指定学生阅读某些章节,上课时组织学生讨论;也可以把本书系作为参考教材。

There are no comments on this title.

to post a comment.

Click on an image to view it in the image viewer

Local cover image

Jalan Lim Lean Teng
11600 Penang, Malaysia

Monday - Friday
9am - 6pm

*Closed on Saturdays, Sundays, and Public Holidays

Tel: (604) 283 1088 ext. 161 (Library)

Email: hculibrary@hju.edu.my

Click here for the feedback form.